上海市私家侦探居家三周的故事
- 时间:
- 浏览:304
- 来源:侦探邦
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,彻底改变了我作为上海市私家侦探的生活方式。一月份的时候还是隔岸观火,现在就发现已经烧到眉毛了。三月初开始在家办公,然后几乎不怎么出门。一边适应着多少被削减的自由,另一边望洋兴叹。一落千丈的股市特别应时地反馈着社会经济未来的动荡。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而且可能远远比其他战争要来的持久惨烈。
我以前觉得我是一个相对宅的人,现在才发现原来有选择的“宅”和被迫“宅”之间还是有显著区别的。在家里实在无聊,就开始作天作地,琢磨着有什么可以打发多余精力的办法。另一个不适应的就是没有面对面的交流。每天就是对着一个屏幕、复制粘贴各种数字串,然后就从一个会议空间切换到另一个空间。空间的穿梭是容易多了,但是肉体上其实还是没有适应这样的节奏。另外,作为一个不怎么喜欢即时通讯软件的人,被迫天天看各种即时消息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。就算我可以mute一时,我可以mute一日吗?并不能...
一般说来,在家时间多的话,其实是很适合我这种内向的人收拾自己的心情。最近开始用ipad练字和画画,然后发现字也不会写了,画也画不出来。叹一口气,又不想沉迷于switch,只能琢磨一下可以不可以重操旧业写点东西了。或许是时候读一些需要连续投入的书,每当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其实都是更有激情的。最近几年读书越来越杂,其实最忧心的还是信息的碎片化。虽然很多书废话很多,但至少逻辑上比碎片信息还是要连贯一些,多少成一些体系。
最近也在反思为何自己的写作欲望下降得厉害。其中一条,大概就是写作内容很不一样了,更多时候需要写的是创作性的而不是记忆性的知识复述。另外有一点,则是现在大部分工作内容的写作是英语,而作为第二母语,我的英文表达远远比中文简洁。好处是读者可以很快地得知信息,坏处就是写的时候要字斟句酌。中文虽然啰嗦,但是写起来负担小的多。只是不知不觉,我中文写作的风格也被英文影响到了,越来越注重信息量和逻辑性,而不是只是写作本身的表达欲和一时快感。
最让我自己伤心的大概就是,翻读很久以前的blog文章,会质疑自己为何写出如此幼稚的东西?然而这又是相对的,如果我没有进步过,就不会觉得曾经的自己幼稚过。这么一想,人生还是充满希望的。
常交流的一位编辑大人希望我多创作一些科普内容,殊不知科普远远比写技术性的东西还难写。用一种模糊的语言描述一个精确的东西,这是一种多么高深的技能,得反反复复全都理清楚了,才能深入浅出波澜不惊。写一篇科普,大概要耗掉几十个小时的阅读量和十几个小时的写作时间。读起来十分钟五分钟?不过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来说,若能启发一些后来者,也是物有所值了。要么这些时间用来打游戏,也不过是白白浪费了。